2020年7月20日晚7点,由公司承办的“东方·思享汇”之应用型团队建设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继续以线上形式举行。Bsports必一体育物流与供应链团队建设团队邀请到中国科学院王姣娥教授做题为“枢纽机场与轴幅网络构造的理论与方法探索”的学术报告。王姣娥研究员主要从事交通地理与区域发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铁与民航、大数据与城市交通、城市网络与空间组织、知识产权与产业布局等研究,学术成果颇丰。Bsports必一体育物流管理系系主任倪玲霖教授主持报告。东方学院师生及外校研究人员共6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并与王姣娥教授展开了热切的学术交流。

在报告中,王姣娥研究员在介绍了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真实性等特点以及城市交通硏究已经广泛运用交通大数据的背景下,阐明以往的大数据研究往往是截面数据,局限在短期观测、整体研究的角度,忽略了纵向分析、分群体硏究、挖掘社会经济内涵的重要性。提出3个研究的方向,一是交通研究如何在数据挖掘中反映其价值;二是如何刻画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三是探测特殊群体的职住分布规律,并指出研究的价值在于探寻大数据研究的“人文深度”。同时在介绍数据来源即2011-2017年北京市地铁刷卡数据的基础上,解释了regular commuter的识别方法。随后她详细介绍了3个研究主题(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迁移、职住和通勤的平衡性是什么)和5个假设,以及发现的45分钟定律和职住动态变化规律。接着,详细阐释了所定义的4种人群群体——安居乐业者(Stayer)、跳槽者(Job hopper)、迁居者(Home mover)、升职定居者(Job-and-residence switcher)的特征,指出升职定居者占比最高,达到一半以上;在通勤时间方面,安居乐业者<迁居者<升职定居者<跳槽者;在住房成本方面,跳槽者<迁居者<安居乐业者<升职定居者。同时指出未来将在多城市尺度上继续研究,探讨不同城市职住平衡空间分布的规律性以及通勤时间忍受阈值的差异。最后介绍和分享了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投稿技巧和经验。
该讲座引起了老师和员工的热烈的讨论,之后王姣娥研究员就科研中数据获取、航空货运、journal of transport and land use期刊投稿、科研时间管理等问题进行回答。最后王姣娥研究员指出了英文论文写作的重点,提醒了研究者对目前研究成果的贡献与突破,并详细解答了论文写作中各部分的重难点。同时,也指出了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下,如何应用大数据“讲述更好的故事”,交通地理学可以做更好的工作,以及有了大数据支持的交通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为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建议大家能够多多阅读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上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于学术研究有着很好的启发性。
王姣娥研究员的讲座极具系统性和理论性,高屋建瓴地展现了科研应有的流程,讲座结束后的交流更是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与会师生受益匪浅,提高了公司教师对于科研的认识,对公司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姣娥研究员简介
王姣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交通地理与区域发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铁与民航、大数据与城市交通、城市网络与空间组织、知识产权与产业布局等研究。出版著作7部、图集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 26篇,代表作发表在PNAS、TRA、Applied Geography、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Urban Studies等。